(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一、前 言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学科, 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医学知识。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对这些规律和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疾病,而且,由于近年来对疾病发生机制研究的飞速进展,病理生理学更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与时俱进的重要基础。学好病理生理学将显著拓宽医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病理生理学又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边缘性学科。它不仅与解剖学、组织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密切相关,而且与临床各科亦密切相关。病理生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性学科。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及各论(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概念、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变化,各论主要讲述各系统器官某些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变化及其规律。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医学科学水平,注重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内容精练,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病理生理学为考查课,考核可采用笔试、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及作业等方式。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动物实验,通过实验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
本大纲规定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时数:60学时(课堂教学50学时,实验10学时)。
二、学时分配
总理论学时为50学时,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
理论内容 |
学时 |
第一章 |
绪论 |
1 |
第二章 |
疾病概论 |
3 |
第三章 |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
8 |
第四章 |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
6 |
第五章 |
缺氧 |
3 |
第六章 |
发热 |
3 |
第七章 |
应激 |
3 |
第八章 |
休克 |
3 |
第九章 |
DIC |
3 |
第十章 |
心功能不全 |
3 |
第十一章 |
呼吸功能不全 |
3 |
第十二章 |
肝功能不全 |
3 |
第十三章 |
肾功能不全 |
6 |
第十四章 |
MODS |
2 |
三、理论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要求了解病理生理学任务、内容、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①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③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内容:①疾病概论;②基本病理过程;③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医学教育中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
病理生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起承先启后的作用,是医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之一。
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及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健康、疾病及脑死亡的概念,了解病因学、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一、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二、病因学概论
病因学概念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概念,作为疾病病因的两个精髓: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疾病以特征。
了解病因的种类: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概念
三、发病学概论
(一)发病学概念
(二)发病学的基本规律:熟悉
①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②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四、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了解
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五、疾病的过程与转归
了解疾病的过程
转归:
1.恢复健康:完全恢复健康和不完全恢复健康的概念。
2.死亡:死亡的现行概念: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概念、判断脑死亡的标志及意义。
第三章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目的要求:
要求基本掌握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水、钠的正常代谢
了解正常人体液的容量与分布及影响因素;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与分布;熟悉人体水、电解质摄入与排出途径;水、电解质的生理功能;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渴感,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心房利钠激素的作用及调节。
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原则:体液容量,血钠浓度
三、低钠血症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低渗性脱水: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水中毒: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
ADH分泌异常综合征,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四、高钠血症
4.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高渗性脱水: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5.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6.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五、正常血钠性容量过多-----水肿
水肿、积水的概念。了解其分类。
(一)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回流平衡的影响因素。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加: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4).淋巴回流受阻: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因及产生机制
(2).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强
①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②远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二)水肿的特点
渗出液、漏出液、显性水肿(凹陷性水肿)、隐性水肿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
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的分布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了解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六、正常血钠性容量过少-----等渗性脱水(教科书中缺此段,但要求如下)
等渗性脱水: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
一、正常钾代谢:了解钾的体内分布,掌握钾平衡的调节因素:钾的跨细胞转移及肾对钾平衡的调节。熟悉钾的生理功能。
二、低钾血症: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
对机体的影响:
1.对膜电位的影响
2.对心脏的影响:对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及收缩性的影响。了解其对心电图的影响,对心功能的具体损害。
3.对骨骼肌的影响:超极化阻滞及其发生机制。重度缺钾所致的骨骼肌损害。
4.对胃肠道的影响:对平滑肌的影响。
5.熟悉对肾脏的影响:肾浓缩功能障碍。
6.对酸碱平衡的影响:代谢性碱中毒。
三、高钾血症: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
对机体的影响:
1.对心脏的影响:对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的影响。致死性心律失常。了解其对心电图的影响。
2.对骨骼肌的影响: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
了解钾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单纯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一般发病学和机体变化的规律;了解正确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熟悉体内酸、碱的来源,挥发酸,固定酸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1.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作用:特别是碳酸氢盐缓冲对在维持酸碱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2.呼吸的调节作用。
3.肾脏的调节作用。
4.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
二、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血液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标准碳酸氢盐(S.B.)。
实际碳酸氢盐(A.B.)、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碱剩余(B.E)、缓冲碱(B.B),阴离子隙(AG)
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概念
1.原因和机理
(1)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
(2)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2.机体的代偿调节:
(1)血液的缓冲作用;细胞内外离子交换;(2)呼吸代偿;(3)肾脏代偿;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3.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变
(2)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
(二)呼吸性酸中毒:概念
1.原因和机理
(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2.机体的代偿调节:
(1)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缓冲作用;(2)肾脏代偿;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3.对机体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
(2)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变
了解酸中毒的防治原则
(三)代谢性碱中毒:概念
1.原因和机理
(1)盐水反应性代谢性碱中毒。
(2)盐水抵抗性代谢性碱中毒。
2.机体的代偿调节:
(1)血液的缓冲作用;细胞内外离子交换;(2)呼吸代偿;(3)肾脏代偿;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3.对机体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
(2) Hb氧离曲线左移
(3)低钾、低[Ca++]血症
了解代谢性碱中毒防治的原则。
(四)呼吸性碱中毒:概念
1.原因和机理
(1)急性呼吸性碱中毒。
(2)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2.机体的代偿调节:
(1)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缓冲作用;(2)肾脏代偿;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3.对机体的影响
四、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概念及基本类型,代偿预计值公式的使用及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别。
第五章缺氧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及特点,理解和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一、缺氧的概念
二、常用的血氧指标:1.血氧分压;2.血氧容量;3.血氧含量;4.血氧饱和度;5.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三、缺氧的类型及血氧变化特点
(一)低张性缺氧:概念熟悉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二)血液性缺氧:概念熟悉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三)循环性缺氧:概念熟悉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四)组织性缺氧:概念熟悉常见的原因和机理。
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皮肤颜色变化的特点。
四、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五、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机体的代谢和机能状态,年龄和代偿能力。
第六章发热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发热的原因与机制;熟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一、发热的概念,了解过热与发热的区别
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概念,熟悉其主要类型:外致热原,体内产物
(二)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了解其主要作用、生成、释放,进入中枢的途径
(三)体温中枢的部位:POAH
(四)发热中枢调节介质:熟悉
1.正调节介质:PGE、CRH,Na+/Ca2+, cAMP,NO
2.负调节介质:AVP,α-MSH,脂皮质蛋白-1
三、熟悉发热的分期:体温上升期、高峰期、退热期,各期热代谢特点,机制及表现。
四、发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和机能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变化及代谢变化。
五、了解发热的利弊和发热的防治原则。
第七章应激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应激的概念及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熟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急性期反应蛋白和热休克蛋白在应激中的意义;了解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一、应激的概念、了解应激原的种类,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概念及分期
二、应激反应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1.蓝斑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熟悉其构成及基本效应
2.HPA轴:熟悉其构成及基本效应。
3.了解应激时的其它激素变化。
(二)细胞体液反应
1.HSP的概念及基本功能
2.AP的概念,了解其构成,熟悉其基本功能
(三)机能代谢反应
熟悉各系统在应激时的基本反应
三、应激与疾病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
1.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2.了解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的关系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了解
第八章休克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休克的概念、病因学及休克课程的发生发展规律、发病机制和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休克的概念及其典型的临床表现
二、休克的原因
1.急性大量失血或失液;2.严重创伤;3.严重大面积烧伤;4.严重感染;5.严重心脏病;6.过敏;7.神经中枢的抑制或损害。
三、了解休克的分类
(一)病因学分类
(二)根据休克始动环节分类
四、休克发病机制
根据休克病人血液动力学和微循环变化规律可将休克分为三期。
(一)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期)
微循环变化的原因、特点,发生机理,及代偿意义。
(二)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
微循环变化的原因、发生机理,特点,进入失代偿阶段。
(三)休克晚期(难治期)
微循环变化的原因、特点、DIC出现的机制和后果。
五、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一)肾功能的改变:最易受损。早期可出现功能性急性肾功衰竭,随休克发展可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功能衰竭。
(二)肺功能的改变:随休克发展可出现休克肺,休克肺、ARDS的概念,ARDS的基本发生机制。
(三)心脏功能的改变:除心源性休克有原发性心功能障碍外,一般早期出现心功能代偿性加强,随休克发展心功能逐渐被抑制,直至出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机制。
(四)脑功能的改变:早期无明显改变,随休克的发展可出现神志昏迷、脑水肿、颅内高压。
(五)了解消化道及肝功能的损害。
(六)熟悉细胞和代谢的改变。
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则。
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常见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机制;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
二、DIC的发病机理
(一)组织严重损伤、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原因、机制。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XII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原因、机制。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释放促凝物质入血、启动凝血系统:(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大量破坏)原因、机制。
(四)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三、熟悉DIC的诱因: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及肝功能受损;2.高凝状态;3.微循环障碍;4.凝血调控机制的障碍。
四、了解DIC的分期分型。
五、DIC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
(一)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出血机制:1.凝血物质的消耗;2.纤溶亢进;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形成。
(二)脏器功能障碍
(三)休克,引起休克的机制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六、了解DIC的防治原则
第十章心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掌握心功能不全的概念、发病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
一、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的概念
二、心力衰竭的原因
(一)弥漫性心肌病变、心肌代谢障碍
(二)心脏负荷过重:1.压力负荷过重;2.容量负荷过重
三、心力衰竭的诱因,常见诱因:1.感染;2.心律失常;3.水、电介质、酸碱平衡紊乱;4.其它
四、了解心力衰竭的分类:
1.根据心力衰竭的部位分类;2.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速度分类;3.根据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的高低分类;4.根据心衰严重度分类;5.根据心衰机制分类。
五、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理
了解心肌的超微结构,心肌收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1.心肌细胞和收缩蛋白的丧失,坏死和凋亡。
2.心肌能量代谢障碍(能量生成,利用障碍)
3.兴奋--收缩偶联障碍-Ca++运转失常(肌浆网对Ca++的处理障碍,Ca++内流受阻,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障碍)
4.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二)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
心室舒张功能障碍:1.钙离子复位延缓;2.肌球-肌动蛋白体解离障碍心室顺应性降低,心室顺应性概念,心室顺应性降低的原因
(三)心室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表现形式
六、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机体的代偿
(一)心脏的代偿:心率加快,心室紧张源性扩张,心肌肥大(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产生机制及其作用。
(二)心脏外的代偿:血容量增加,血液重分布,产生机制及作用。
(三)代偿反应的负面影响:负荷增大,耗氧量增多,易发心律失常,细胞因子及氧化损伤,心肌重构。
七、心力衰竭时机体的重要机能代谢改变
(一)肺循环淤血---左心衰
1.呼吸困难及其发生机制,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肺水肿及其发生机制
(二)体循环淤血
静脉压升高,全身水肿,肝肿大等。
(三)心输出量不足
发绀、尿少、疲乏无力;重症:血压下降、休克。
八、了解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十一章呼吸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发病机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二、呼吸衰竭分类:1.根据呼吸衰竭血液气体的变化特点分类;2.根据呼吸衰竭发生机制分类;3.根据呼吸衰竭病变部位分类。
三、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通气不足
1.限制性通气不足:概念
发生机制:①呼吸动力减弱(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运动障碍);②呼吸阻力增加
2.阻塞性通气不足概念
①中央气道阻塞:熟悉原因,吸气性呼吸困难及其发生机制。
②外周气道阻塞:熟悉原因,呼气性呼吸困难及其发生机制。
血液气体的变化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二)弥散障碍
1.呼吸膜面积减少、原因。
2.呼吸膜厚度增加、原因。
3.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
血液气体的变化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1.部分肺泡通气不足,但血流量不相应减少,熟悉原因,V/Q低于正常:功能分流,静脉血掺杂。
2.部分肺泡血流量减少但通气良好,熟悉原因,V/Q大于正常,死腔样通气。
血液气体的变化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四)真性分流,真性分流与功能性分流的鉴别
(五)ARDS的发生机制,
四、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变化
(一)酸碱平衡紊乱:
1.呼吸性酸中毒
2.代谢性酸中毒或混含性酸中毒
3.呼吸性碱中毒
(二)呼吸系统变化
(三)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
(四)循环系统的变化:肺源性心脏病
(五)肾功能变化
(六)胃肠道变化
五、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肝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了解肝脏疾病的一般病因学及肝功能障碍的基本发病环节;掌握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肝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一、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的概念,了解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学及分类
二、了解肝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及发生机制
三、肝性脑病的概念
四、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一)氨中毒学说
1.血氨升高的机制;(1)氨的生成增多;(2)氨的消除下降。
2.了解氨中毒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
(1)氨干扰能量代谢;
(2)氨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3)氨对神经细胞膜的直接毒性作用;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假性神经递质的产生及其毒性作用机理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1.血浆支链氨基酸减少,芳香氨基酸增多及其毒性作用机制。
2.色氨酸增加及其毒性作用机制。
(四)GABA学说、机制
(五)熟悉综合学说:高血氨与其它学说的关系
五、肝性脑病的诱因,常见诱因与神经毒质间的关系。
六、肝肾综合征:概念、了解其发生机制。
七、了解肝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肾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要求理解肾功能障碍的基本发病环节,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主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发展过程,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主要机能、代谢变化的发生机制;了解尿毒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熟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
二、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
(一)肾组织损伤机制:了解受损的细胞及表现,熟悉损伤的机制
(二)少尿的机制:
1.肾缺血
(1)肾灌注压降低
(2)肾血管收缩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
儿茶酚胺的作用
肾内前列腺素的减少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2.肾小管阻塞
3.原尿回漏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及机体变化
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分三期:
1.少尿期:病情最危险的阶段,(1)尿的变化:少尿或无尿,尿成份性质的变化;(2)氮质血症;(3)高钾血症;(4)水中毒;(5)代谢性酸中毒。
2.多尿期:多尿的发生机制,多尿期其它特点
3.恢复期:特点
三、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特点,与少尿型的区别
非少尿型与少尿型性肾功能衰竭可互相转化。
四、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二节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二、熟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占50%~60%
三、了解其发展进程
四、熟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
(一)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
(二)矫枉失衡
(三)肾小球过渡滤过学说
(四)肾小管-肾间质损害
五、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能代谢变化
(一)尿的变化:1.多尿;2.夜尿;3.少尿;4.尿液渗透压和比重的变化;5.尿液成分的变化;
(二)氮质血症;
(三)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钠、钾、钙、磷代谢的变化,代谢性酸中毒;
(四)肾性高血压:钠水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肾脏形成的抗高血压物质减少;
(五)肾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体内潴留毒性物质抑制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破坏加速,铁利用障碍,出血;
(六)出血倾向:主要原因---血小板功能异常;
(七)肾性骨营养不良。
第三节尿毒症
一、尿毒症的概念
二、熟悉尿毒症的机能代谢变化
三、了解尿毒素的发病机理
四、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学及发病机制;了解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病经过及其防治。
教学内容:
一、多器官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概念
二、了解MODS的原因,熟悉其分型
三、MODS发病机制
(一)SIRS的概念,机制,了解CARS
(二)肠道细菌移位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三)组织灌流障碍与氧代谢障碍
四、MODS的机能代谢障碍
(一)急性肺损伤
(二)熟悉其它器官的机能,代谢障碍
五、了解MODS的防治、护理原则。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2004年12月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医学基础学科,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能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和研究技能,为其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病理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进一步了解获得病理生理学知识的方法,验证和巩固病理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
(1) 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 掌握麻醉、固定、手术、气管血管插管等常用实验技术
(3) 掌握实验项目的设计原理、结果分析与结论
(4) 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
(5)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用书:《病理生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总学时10学时
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实验内容 |
时数 |
目的要求 |
|
1 |
肺水肿 |
3 |
熟悉实验性急性肺水肿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加深对肺水肿发病机理的认识。 |
2 |
缺氧 |
2 |
通过实验加深对缺氧类型、原因、血氧指标变化及机能变化的理解。 |
3 |
休克 |
3 |
熟悉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加深对休克原因、发病机理及机能变化的理解。 |
4 |
氨中毒 |
2 |
熟悉氨中毒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加深对血氨升高的原因、机理及对机体影响的认识。 |
注:参考教材为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部分章节有删减。
上一条:机能实验学教学大纲 下一条: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