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也随之改变。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如何解决提高医学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整个医学教育界都在积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学院转隶地方后,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学院党委在经过广泛调查论证之后,提出我们今后的建设的目标,即“走创新之路、建特色强校”。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其中,实验教学是学院的根本和中心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实验教学不能继续现在的模式,否则无法创新、无法做强,从而将失去发展的大好机会和宝贵时间。因此,亟待进行系统、彻底的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课必须有单独制定的该课程“实验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相应的教材/实验指导。为此,提出实验技术教研室实验教学规范。
1、 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实验课的授课计划,授课计划包括时间、内容、方法、考核、需备物品、材料仪器设备、带习教师、实验员,并制作教案/课件。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审批。在设计实验课教案时,教师要把训练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重点。
2、 严格落实经审批后授课计划,不得任意变动实验课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若要变动必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审批,报教务处批准后才能实施。
3、 要开设的实验课,应该提前3周作出实验课所需用品用具计划和经费预算。并将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要求报告教保处。
4、 实验课原则上按照小班开设(40名学生/班/教师)。分组不少于10组。有条件的实验室尽量争取分组更多,每组学生更少。每组必须保证一套实验用品、用具。
5、 每次实验课正式授课之前,必须做预实验并详细记录预实验过程。预实验不成功,不能向学生开课。实验课成功率需达到80%。不做预实验或预实验不成功即开课,导致实验课失败,按照III教学事故处理。
6、 实验动物的种类、品系和重量应达到实验内容规定的要求。
7、 实验仪器设备(如电脑、离心机、培养箱等)的质量和数量必须保证实验课的进行。仪器设备经常维养并有详细维养记录。因维养、管理不当或准备不足、造成无法使用致实验课开设受到严重影响,作为II教学事故处理。
8、 提前作好实验课准备,并预先通知学生上课地点、时间以及要预习的内容。
9、 每次实验课,教师需向学生明确这次实验课的目的、内容以及原理、步骤、注意事项。首次实验课,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范要求。
10、 教师必须全程带习。在实验课进程中,不得擅离职守。实验课结束,教师要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和讲评。
11、 学生每次课必须完成实验报告,教师需批改并记录。实验报告纳入平时成绩。实验课平时成绩综合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课程考试,并需重修本课程。
12、 实验课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进行考核(理论和实际操作),重点考核学生对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不及格者,需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者,必须重修。
上一条:质量监控:教案设计基本标准 下一条:质量监控:教案书写规范及其检查实施办法
【关闭】